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聚焦媒体

这些“重器”挺起温州创新脊梁!

点击数:50312021-01-12 16:43:38 来源: 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

新闻摘要:绿意葱茏的大罗山脚,一派勃勃生机,一座座高能级创新平台地标拔地而起,让温州创新版图日益丰满;千年奔涌的瓯江,见证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“浮”出江面,沧桑巨变中,崛起辐射长三角、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峰。

绿意葱茏的大罗山脚,一派勃勃生机,一座座高能级创新平台地标拔地而起,让温州创新版图日益丰满;千年奔涌的瓯江,见证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“浮”出江面,沧桑巨变中,崛起辐射长三角、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峰。

创新浪潮,正在瓯越大地澎湃激荡。

环大罗山科创走廊-浙南科技城

今年以来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没有放慢温州创新驱动发展的脚步。聚焦“塔尖重器”下好先手棋,集聚关键创新要素落子如飞,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环大罗山科创走廊、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、瓯江实验室“一区一廊一会一室”创新格局渐次成形,挺起温州创新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
2018年2月,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。

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刘伟 摄

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、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实质性作用,北斗产业基地、中国眼谷加快项目集聚,大唐5G、中国基因药谷加快推进,中国长城实现量产……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、重大科创项目落地开花、高层次人才接踵而至,一个个捷报冲破疫情阴影频频传来,发出温州聚力科技创新的强音,凸显了奋力交出创新高分报表的温州作为。

厚植沃土,创新格局渐次成形
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。

如何让温州这座创业之城插上创新的翅膀?近年来,我市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,着力构建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格局,为引进高端创新要素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先机。

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示意图 市科技局供图

“一区一廊一会一室”创新格局,由此应运而生——

迭代升级温州国家自创区“八大专项”攻坚行动,加快“一区五园”建设,浙南科技城核心区、瓯海南湖科创小镇等12个重点区块呈现出靓丽新形象。

逆势提升环大罗山科创走廊“一核两带多园区”集聚功能,全面打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、交通路网建设、环境整治提升“三大会战”,创新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裂变。

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创科学家、企业家、创投家“三界融合”创新发展路径,“一器一园一基金”峰会成果迭出,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有25个项目入驻,峰会孵化器首期全面投用、入驻率达到90%,20亿元峰会基金一期启动投用,学会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研发、难题攻关、成果转化50余项,科技创新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。今年峰会8项战略合作协议签订,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,136个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入驻,503位高层次人才与219家企事业单位签约。

瓯江实验室筹建(效果图)

高起点启动建设瓯江实验室,是温州构筑创新格局的关键一环。“争创浙江省实验室,打造引领未来、辐射全域的创新策源地。”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瓯江实验室将围绕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领域,集成各方优势资源,推动温州创新发展“高峰凸显、高原崛起”。

提能造峰,创新平台矩阵扩容

从去年5月签约启动,到今年10月正式投用,位于温州自创区浙南科技城的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科研大楼,在规划建设上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,也标志着一个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基地的蓄势起航。

国科大温州研究院 市科技局供图

1个多月来,研究院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物理中心、海洋生物技术温州联合研究中心,并组建了27支创新团队,引育的10余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或融资阶段。研究院副院长叶方富表示,该院从剑桥大学、哈佛大学、北京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大力引进优秀科研人才,已录用博士85名、硕士17名,获评的省级优秀博士后工作站已引进42名在站博士后。

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中的“塔尖重器”,是城市抢夺创新资源的关键利器。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加速发展,正是温州引育并举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能造峰、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。

这两年来,在“一区”“一廊”范围内,我市引育共建了国科大、浙大温州研究院等40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,呈现集群化、矩阵化发展。

浙大温州研究院

如今,浙大温州研究院已落地运营并发挥实效,科思技术(温州)研究院、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,光子集成(温州)创新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,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、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、天津大学温州安全(应急)研究院签约落地……

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

温州北斗信息产业基地 市科技局供图

中国长城项目建成量产,世界青年科学家孵化器、北斗产业基地、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等投用,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开园,大唐5G、天心天思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。

中国基因药谷 杨冰杰 摄

中国眼谷 龙湾区卫健局供图

高能级创新平台释放的“强磁场”,让新兴产业布局水到渠成、重大项目花开有声、创新成果加速破茧。

市自创办介绍,今年1至10月,“一区一廊”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3个,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94人,已汇聚全市一半以上的科技企业、创新平台、科创要素。

集聚裂变,创新主体倍增提质

前几天,由奔腾激光(温州)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3万瓦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运抵山东客户手中。这是该公司继研制全球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切割机后,再次刷新高功率激光加工装备纪录,领跑全球激光切割应用变革。

奔腾激光(温州)有限公司 王靖华 摄

该公司总经理吴让大介绍说,面对疫情冲击,奔腾激光心无旁骛搞研发,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。他还对我市在产业、人才等方面的帮扶,为公司快速成长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点赞。

创新为魂,产业为本。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温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放在制造业、放在实体经济,发挥“第一动力”的引擎作用,提升产业创新能力,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今年以来,我市深入实施科技企业“双倍增”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,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15家、累计突破1万家,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2400家,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6家,培育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。

最近公布的“浙江省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”显示,温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、企业R&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均居全省第一。

企业是创新主体,而人才是引领创新的关键。为了彻底扭转“人才洼地”的被动局面,我市迭代升级“人才新政40条”,以全球视野集聚高素质人才队伍。

瓯越院士之家 张啸龙 摄

“两院”院士来了,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等10位院士进驻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的“瓯越院士之家”;海外院士来了,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全职加盟温州医科大学。

一批批高层次人才涌入温州,与温州这座创新创业之城共成长,让温州打造科创高地的底气更足、步伐更坚定。

来源:温州发布

资料:市科技局、温州日报

记者:周大正 杨世朋

编辑/版式:周斌杰

www.wzxgcyyjy.com浙ICP备2021001742号-1

WZ@shoeLR.com

温州市鹿城区丁桥路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基地B04幢(地图)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 © 2021 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